从医学角度来看,癞蛤蟆含有毒性物质。癞蛤蟆的皮肤和耳后的疙瘩中存在一种白色的有毒物质,称为蟾酥,是一种动物毒素,化学成分复杂,主要包括多肽类物质,如神经肽和激素等,具有麻醉、对抗微生物等多种活性。
1、毒性及药理作用:
蟾酥的主要成分能够影响心肌功能,引起心律失常,还具有刺激胃肠道、抗惊厥和局麻等作用。蟾酥中的化合物还具有缩血管和升压作用,以及引起幻觉和对周围神经的类似烟碱样作用。蟾酥具有毒性,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展现出了多种药理活性,如强心、升压、麻醉、解毒、镇痛、抗菌、增强免疫以及抗肿瘤等,在中药成方制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。2、中毒途径及症状:
中毒途径:进食煮熟的癞蛤蟆、服用过量的蟾蜍制剂,或伤口遭其毒液污染,都可能导致的中毒。中毒症状:中毒症状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症状,如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,呼吸及循环系统症状如胸闷、心悸、发绀、心律不齐等,以及神经系统症状,如头晕、头痛、嗜睡、出汗、口唇及四肢麻木等。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,甚至危及生命。3、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:
预防措施:避免直接接触癞蛤蟆的皮肤和耳后疙瘩,尤其是当皮肤有伤口时。如果不慎接触,应立即用肥皂水或酒精消毒,并避免抓挠或揉眼睛、鼻子等敏感部位。处理方法:一旦发生中毒,应立即就医。治疗原则包括排除毒物,如催吐、洗胃等,对症治疗如纠正心律失常、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等,以及支持性治疗如补液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。虽然癞蛤蟆含有毒性物质,但在正确使用和处理的情况下,其毒性可以得到有效控制。在接触癞蛤蟆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,以降低中毒风险。